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各界对慢阻肺的认知普遍不足,广大群众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很低,媒体对慢阻肺进行的科学宣传较少,慢阻肺的科学知识普及做得不够。不少临床医师不太了解或不太清楚慢阻肺指南的主要内容。


1. 慢阻肺诊断不足

目前我国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知水平和诊断水平还有限,我国北方农村调查结果显示,1624名调查对象中有148例慢阻肺患者,竟无1例既往被诊断为慢阻肺;这除了与医疗人员对慢阻肺的认识不足有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耐受程度较高,通常只有当症状十分严重时才去就医。


2. 肺功能检查普及不足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目前我国肺功能检查还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和重视。当务之急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普及肺功能检查,促使我国肺功能检查技术的规范化。

迄今为止,尚无临床研究证据表明现有药物能够缓解慢阻肺肺功能长期下降的趋势。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气流受限以及急性加重的差异,对患者的治疗应个体化。


1. GOLD 2017报告中常用的慢阻肺稳定期治疗药物

(1)支气管舒张剂:慢阻肺稳定期重要的治疗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可以增加FEV1或者改善其他肺功能参数,其改善呼气气流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气道平滑肌的张力引起气道扩张,而非改变肺的弹性阻力。因此,支气管舒张剂不论是在静息还是活动状态下都能减少过度充气,提高运动耐量。GOLD 2017报告中的支气管舒张剂见表1。(2)抗炎药物;(3)化痰剂和抗氧化剂。

 

 

 

2. 我国慢阻肺治疗药物的信息和供应状况


在大、中型综合医院慢阻肺治疗中,临床医师一般普遍重视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治疗,缺乏对慢阻肺稳定期规范化治疗的认识;重视减轻症状的短期疗效,缺乏长期治疗与控制未来风险的目标;随意给稳定期患者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随意停止稳定期规范药物治疗、确定慢阻肺的疗程。
诊断不足导致基层医院慢阻肺诊治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
进一步提高我国慢阻肺的诊治和防控水平需要突破八大关键问题:(1)临床医师要进一步提高和更新对该病的认知及诊疗水平,努力推广我国的诊治指南,普及 GOLD发布的全球策略;(2)在各级医院普及肺功能检查,尤其需要在基层医院购置肺功能仪和规范应用肺功能检查;(3)重视稳定期治疗,推广社区综合防治;(4)中国需要自主研发和生产慢阻肺的新型治疗药物;(5)全社会要认识慢阻肺的危害性,加强控烟,改善环境;(6)提高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民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7)医疗保障水平需不断提高,尤其要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健康的需要;(8)努力加强科研工作,加强慢阻肺的科普宣传。

本文来源:蔡柏蔷.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0): 3124-3127.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